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服務熱線:010-65056211

文明的印記 曆史的回聲

發表時間:2023-04-06 16:14
2023-04-04 16:28 | 來源: 《中國金币文化》編輯部 | 作者: 翁天雷


受地理和曆史因素影響,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在發展順序上呈現出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趨勢,在發展水平上呈現出民族化、本土化不斷加深的特點。石窟藝術起源于古印度,随佛教一起傳入中國,其發展與佛教的傳播具有相似的特征。其中的石刻生動形象地将佛教典籍中的人物故事展現給普羅大衆,并逐步形成藝術造像群體,刻畫成文明的印記。


中國石窟開鑿的鼎盛時期為北魏至隋唐時期,唐代之後石窟的開鑿逐步減少。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是以中國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石窟藝術景觀,反映了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曆史過程。



敦者,大也 ;煌者,盛也。敦煌自古以來便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也是佛教向中土傳播的第一站。不同民族文化在此交彙、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豐潤厚重的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反映了佛教在中國的首次繁榮,也是多元文化交融的重要載體。敦煌莫高窟規模宏大,有洞窟 735 個,壁畫 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 2400 餘尊。


敦煌莫高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更是當代文化藝術創作者們的靈感源泉。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以此為主題,發行了中國石窟藝術(敦煌)金銀紀念币。該套紀念币共5枚,包括金币3枚、銀币2枚。紀念币正面圖案均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築九層樓主景,設計師采用了寫實手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九層樓的原貌,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背面圖案則分别選擇了風格各異的經典敦煌壁畫作為創作原型。


5盎司金币背面,兩位舞者相對起舞,她們發束高髻,頭戴寶冠,腰間裙裾飄飄,手中彩帶淩空飄逸,似九天仙女從雲間飄落。該圖取材于莫高窟第220窟《西方淨土變》中的精彩舞樂圖局部。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1944年,将表層宋代壁畫剝離後,考古學者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畫,并在東壁和北壁發現了兩段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書題記,為壁畫提供了确鑿的斷代依據。在金币制作過程中,設計師特意将舞者的皮膚與衣帶分别進行了噴砂和打亮處理,使得整幅構圖活潑靈動。币面雖是靜止的,表現的畫面卻動感十足,既有流動之美,又有生動之趣。



1/2盎司金币的背面圖案取材于榆林窟第25窟的《觀無量壽經變》壁畫。币面中,一位體态豐腴的舞伎正踏着悠揚的樂聲翩翩起舞,體現了唐人以胖為美的審美情趣。



1/10盎司金币的背面圖案取材于莫高窟第259窟的北魏佛像。币中佛像頭部及佛手均采用了噴砂工藝,佛衣紋線運用了做亮工藝,佛身背部佛光進行了亮光處理,立體感極強。


5盎司銀币背面圖案同樣取材于榆林窟第25窟的《觀無量壽經變》壁畫,2盎司銀币背面圖案則取材于莫高窟第328窟中的盛唐菩薩像。2枚銀币均采用了無邊沿高浮雕工藝,精雕細琢,層次分明,突出了整體造型的莊重和諧與淡然雅緻。



敦煌東行1400公裡,就到達了甘肅天水市麥積山石窟。麥積山地處秦嶺山脈西端,雄奇瑰麗,因形如麥垛而得名。在《玉堂閑話》中曾有“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镌石成佛,萬龛千室,雖自人力,疑其鬼功”的記載。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淩空棧道通達,遠遠看去,仿佛一幅精美絕倫的巨幅國畫從空中懸垂而下。



麥積山石窟始建于後秦,大興于北魏,現存洞窟221 座,壁畫 970 餘平方米。麥積山山體為第三紀砂礫岩,石質結構松散,不易精雕細镂。但正是這種地質結構,使麥積山石窟與雲岡、敦煌、龍門石窟有了顯著區别,其造像以彩妝泥塑為主,佛像眉目清秀,色彩豔麗,栩栩如生,有着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國石窟藝術(麥積山)金銀紀念币。該套紀念币共3枚,包括金币2枚、銀币1枚。紀念币正面圖案皆為麥積山峭壁上的石窟全景圖。币面上的麥積山雲霧缭繞,繁密的洞窟錯落有緻,險峻的棧道縱橫相連,三身摩崖造像悠然缥缈,俨然一派妙不可言的人間仙境。



紀念币的背面圖案十分具有麥積山藝術特色。5盎司金币背面,一尊俯首含笑、和藹可親的佛像襯于飄飄九天之上,神态安詳,美輪美奂。此圖案取材于麥積山石窟第44窟坐佛造像,該佛像曆經千年風雨,依然微笑着俯瞰衆生,是西魏泥塑藝術的傑出代表作品。該枚金币榮獲了2006年克勞斯世界硬币大獎之“最佳金币”獎。


1/2盎司金币的背面圖案同樣為坐佛造像,取材于麥積山石窟第135窟。該窟開鑿于北魏晚期,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稱“天堂洞”。币中坐佛雙手撫于胸前,嘴角微帶笑意,神情恬靜安詳。這尊佛像藝術手法洗練概括,融智慧豁達與祥和莊嚴于一身,不愧為北魏時期“珠圓玉潤”造像風格的代表作品。



麥積山石窟的諸多神佛佳作中,菩薩造像占據着相當的比例,設計師特意選取了第121窟的兩尊菩薩立像作為2盎司銀币的背面圖案。左菩薩頭束螺旋高發髻,身着寬袖衣衫,雙手合十,似在傾情傳授佛法。右菩薩正面肅立,眉眼含笑,似在若有所悟中與對方傾心交流,活脫脫一幅佛國意趣圖。該枚銀币采用鏡面噴砂和反噴砂鑄造工藝,因雕刻角度略有傾斜,被部分收藏愛好者昵稱為“竊竊私語”銀币。



從天水向東北行1200公裡,就到了山西大同,聞名遐迩的雲岡石窟坐落于此。關于雲岡石窟的開鑿,還有一段曆史故事。《魏書·釋老志》中記載,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昙曜奉诏命從河北赴大同弘揚佛法。快到大同的時候,恰遇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城外郊遊。禦馬見昙曜後,張嘴銜住其衣不讓前行。拓跋濬見此情景驚詫不已,不禁脫口說出“馬識善人”。後來,昙曜被禦封為“沙門統”,并受命在大同武州山開鑿造像。


整個雲岡石窟依山而鑿,規模恢宏,東西綿延約 1公裡,現存主要洞窟 45 個,附屬洞窟 209 個,雕刻面積達 1.8 萬餘平方米。2010 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國石窟藝術(雲岡)金銀紀念币。該套紀念币共 5 枚,其中金币 3 枚、銀币 2 枚。紀念币共同正面圖案為雲岡石窟外景,采用滿幅式構圖法,景物布滿整個币面,不留空白,主體突出。


雲岡石窟中最震撼的莫過于“昙曜五窟”三世佛像,其中主像釋迦牟尼佛身高17米,是雲岡石窟中最大的佛像。設計師以仰視的角度,在1公斤金币的背面再現了這尊佛像。佛像氣勢宏大,鑄造工藝細膩,給人以寬厚仁懷、高山仰止之感。



5盎司金币背面圖案采取向心式滿幅構圖法,騎着大象的太子位于币面正中央,4位樂師分散圍繞,或吹長笛,或彈琵琶,或舉傘蓋,或持花蕾,主次清晰分明,均衡而不失重點。1/2盎司金币背面圖案取材于雲岡石窟坐佛頭部造型。币中佛像俯首低眉,兩耳垂肩,溫暖渾厚,散發出佛家慈悲的仁愛光輝。1公斤銀币背面圖案為雲岡石窟菩薩與蓮花紋造型,取材于第11窟菩薩像。菩薩頭戴寶冠,披錦于背,微笑俯瞰衆生,清瘦俊美。2盎司銀币背面圖案取材于北魏第1窟天頂的蓮花飛天造型,中央為千瓣蓮花,周圍飛天造型環繞,構圖飽滿,是北魏天頂裝飾的典型代表。



龍門石窟坐落于大同以南700公裡的河南洛陽。北魏孝文帝改革後遷都至此,石窟随即開鑿,後曆經北齊、隋、唐、宋等諸多朝代,雕鑿不斷。龍門石窟現存窟龛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龍門石窟造像題材簡明集中,展現出雍容大度的皇家風範,并呈現出更加明顯的中國化特征——佛像大多嘴角上翹,衣飾也由以往的偏袒右肩式,變成了漢化的褒衣博帶式。



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國石窟藝術(龍門)金銀紀念币。該套紀念币共5枚,包括金币2枚、銀币3枚。紀念币正面圖案均為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龛圖。盧舍那大佛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體積最大的一座造像。币面上的盧舍那佛端坐于束腰須彌座上,頭飾螺紋發髻,身披通肩袈裟,面容豐腴秀雅,兩耳垂肩,意态溫婉,嘴角含笑。據傳,此佛像建造于武周時期,乃依照武則天的相貌進行雕刻,故亦稱“則天皇後報身像”,體現了典型的盛唐審美。在雕造手法上,以圓刀代替了平直刀法,表現出圓潤曲折的變化。為貼合雕刻手法的變化,紀念币主體人物造型采用噴砂工藝,佛洞則以凹雕結合反噴砂工藝,盧舍那佛的衣紋及身後的飾紋均作鏡面處理。



5盎司金币背面圖案為禮佛圖,取材于賓陽中洞東壁的《北魏孝文帝禮佛圖》。币面上刻畫的是頭戴冠旒、身穿衮服的北魏孝文帝,在諸王、中宮及手持傘蓋、羽葆、長劍、香盒的近侍宮女和禦林軍的前導與簇擁下禮佛的場面。1/2盎司金币背面圖案為飛天圖,取材于第712窟蓮花洞頂的六身飛天。币面選取的是其中一身飛天,隻見飛天仙女手捧果盤禦風而行,裙裾飄逸,婀娜多姿。盧舍那佛的形象同樣出現在1公斤銀币背面。隻見佛陀雙耳垂肩,俯首垂眸,端肅莊重,周身閃爍着睿智與聰慧的光芒。5盎司銀币背面圖案為天王和力士像。天王手托寶塔,足踏小鬼,英武碩壯。力士上身赤裸,蹙眉怒目,氣勢逼人。2盎司銀币背面圖案為佛尊與迦葉、阿難兩位弟子像。釋迦牟尼佛面容清秀,身體修長,褒衣博帶,衣紋流暢。左右兩旁的迦葉和阿難款款而立,迦葉明眸含笑,阿難溫和敦厚,個性十足,色彩鮮明。


順着敦煌、天水、大同、洛陽一路走來,可以見證佛教在中華大地的傳播史,也可以回顧石窟藝術輝煌各異的發展史。曆經千年的石窟藝術,凝結着曆代王朝豐富的想象,熔鑄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璀璨明珠,展示着中國人豐富的文化内涵與審美範式。通過感受刻印在金銀紀念币上的石窟造像,觀者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悠悠中華燦爛與瑰麗的文化。看到的,是文明的印記;聽到的,是曆史的回聲。


分享到:
EXHIBITION DESIGN
首頁            關于我們            作品展示            新聞動态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