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服務熱線:010-65056211

筆走龍蛇展飄逸 潇灑揮毫書胸襟——簡話草書的發展曆程

發表時間:2023-07-12 16:35

草書是漢字的傳統字體之一,在中國2000餘年的書法曆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草書的發展曆程來看,可以分為章草、今草、狂草三個階段。


其實,漢字的字體演變并非按照篆、隸、楷、行、草依次進行。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一些筆勢連帶的草篆。秦漢年間,人們為了書寫方便,打破了隸書的方整嚴謹,演變出早期的草隸。西漢末年,草隸的結構和筆畫被進一步規範簡化。這種字體結構清晰,字字獨立,書寫時遵循一定的章程,故而被稱為章草。


東漢末年,書法家張芝對章草進行了優化,不僅脫去了隸書的筆畫形迹,還增加了字與字之間的連綴,書寫起來更加簡便流暢,是為今草,也稱小草。到了唐代,強盛的國力和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使得書法家們下筆更加縱肆,呈一氣呵成之勢,這些字形狂放多變的草書就是狂草,亦名大草。狂草将點畫連綿書寫,筆勢相連而圓轉,凸顯出恢宏寫意的審美境界。



憑借着高度簡練和酣暢自由的表現形式,草書不僅具備實用的功能,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被公認為最具魅力的書體。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行了中國書法藝術(草書)金銀紀念币一套,包含1枚金币、4枚銀币。紀念币背面圖案選取了不同時期的名家傑作,以展現草書獨特的藝術之美。


沖和典雅 氣象超然


提起中國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他博采衆長,擅長隸、草、楷、行各種書體,受到後世書法家的推崇和學習,被尊為“書聖”。相傳唐太宗酷愛王羲之的書法,在他的大力提倡下,王羲之的作品被确立為古代書法藝術的典範。


《十七帖》局部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已經散佚,如今傳世的僅為刻本。唐刻宋拓本《十七帖》共129行,1159字,由29封王羲之寫給友人周撫的書信組成。這幅作品不僅展露了王羲之的文人情懷,也成為後世研究其書法成就的範本,堪稱“草書聖經”。


縱覽《十七帖》,字字獨立,行行分明,字形大小和疏密錯落有緻,保存了部分章草的筆法特征。在此基礎上,王羲之方圓并用,點畫從容,加入了鋪毫收筆的方式,對今草進行了完善。作品整體呈現沖和典雅的風格,可謂是動靜得宜,氣脈貫通。



8克金币背面選取了其中頗具代表性的“緣”字作為主體圖案。“緣”字出自《十七帖》中的《瞻近帖》,結構上窄下寬,左右經5次提捺不斷調鋒自然連接,中部留有空間。用筆寓方于圓,藏折于轉,剛健與婉媚并行,堪稱理性與自由的結合。唯有細細品賞,方可領略其中的意境。


心手雙暢 翰逸神飛


王羲之的晉韻書風吹向後世,引來不計其數的文人學習和效仿,甚至到了“天下無處非王書,學書無不學王書”的地步。在衆多的取法者中,筆法最為精熟的卻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唐朝小吏孫過庭。


孫過庭出身寒微,直到不惑之年才謀得一個小官,又因品性高潔遭受讒言而丢了官。此後,他便醉心于書法研究,雖因病中年早逝,卻憑一部《書譜》彪炳千秋,成就了一段書法傳奇。


《書譜》局部


《書譜》真迹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縱26.5厘米,橫900.8厘米,内容分為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迹、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個部分。孫過庭的草書宗法王羲之,但與《十七帖》相比,《書譜》則多了一些率性放縱的線條和渴猊遊龍之勢。孫過庭改變了中鋒運筆的傳統,選擇中鋒與側鋒并用,筆勢縱橫灑脫,為今草的書寫樹立了另一種審美典範。



30克銀币之一背面圖案中的“翰逸神飛”四字,形容的就是這種心手合一、飄逸飛揚的境界。


《書譜》還是一部傑出的中國書法理論著作,對書體源流、學書步驟、藝術主張等,都表達了獨特的見解,對學習态度和道德修養也兼有論述,在藝術審美和思想理論上,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被譽為中國書法的“史書雙絕”。我們既可以臨其筆法筆意,又可以悟其理論妙趣。


喜怒窘窮 皆寓于書


草書發展到唐代,實用功能逐漸減弱,抒情屬性則日益彰顯,用書寫來表現情感的藝術形式——狂草,由此誕生。而奠定今草轉變為狂草的,正是“草聖”張旭。


張旭出身貴族世家,是唐代著名書法家陸柬之的外孫,自幼得其真傳。張旭嗜酒,常常在酩酊大醉後呼喊狂奔,然後提筆落墨,有時還會用頭發蘸墨來寫字。其作品如同其人一般奔放不羁,充滿激情,堪稱神來之筆。相傳,張旭從公孫大娘的舞劍中悟出了草書的真谛,将今草的拘謹風格打破,發展出筆勢連綿環繞、字形變化多端的狂草,縱情書寫澎湃激越的内心。


《古詩四帖》局部


在張旭傳世的草書作品中,影響力最大的當數《古詩四帖》。《古詩四帖》墨迹本現藏于遼甯省博物館,内容為4首詩賦,分别是庾信的《道士步虛詞》之六和之八,以及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岩下見一老翁四五少年贊》。


雖為狂草名作,但《古詩四帖》狂而不野,狂而不怪,仍然堅持正大氣象的特征。通篇運筆如錐劃沙,毫無纖巧浮華之氣。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如雲煙缭繞。放眼望去,自有一股渾然天成的奔流之勢,是其他草書作品難以達到的境界。



30克銀币之一背面圖案中的“賢哲”二字,恰可用來形容開啟了唐代浪漫主義書風,将草書藝術推向新巅峰的張旭。


氣概通疏 性靈豁暢


在張旭之後,書法家懷素繼承和發展了他的筆法,成為盛唐第二位以狂草聞名的大家。二人都被尊為“草聖”,并有“颠張醉素”的雅稱。


懷素自幼出家為僧,事佛之暇愛好書法,尤其推崇張旭。年輕時,懷素曾四處遊曆,一路拜谒名師,見到了許多遺篇絕簡,亦結識了李白、邬彤、陸羽等名流顯貴,書法技藝不斷精進。後來,懷素在回鄉途中繞道洛陽去追緬張旭時,結識了張旭的弟子顔真卿。顔真卿不僅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作序,還将張旭草書的一些筆法傳授給了懷素。幾年之後,懷素創作了《自叙帖》,這是他流傳于世的篇幅最長的作品,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自叙帖》局部


《自叙帖》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縱28.3厘米,橫755厘米,共126行,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的“藏真自叙”四字。懷素在帖中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主要事迹,并記錄了顔真卿等給予自己書法教益的重要人物。全卷皆為狂草,縱橫斜直,筆筆中鋒,運筆翻轉,起伏擺蕩,将連綿迅疾的氣勢表現得淋漓盡緻。在技法上,懷素創造性地融入了篆書筆法,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風格。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懷素的草書風格,莫過于顔真卿贈予他的序文“氣概通疏,性靈豁暢”,奔逸中有清秀之神,狂放中有淳穆之氣。懷素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将書法藝術推向更高層次。


雄強逸蕩 境界一新


黃庭堅是北宋時期的文學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也是書法“宋四家”之一。黃庭堅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比起其文學成就毫不遜色,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宋朝的草書大旗。


黃庭堅的草書上承張旭和懷素,但他很少飲酒,更多地通過參禅妙悟來理性使筆。黃庭堅一改唐時舊法,将行筆速度放慢,增加頓挫,在空間結構和線條上表現出極其豐富的變化,形成與前人迥然不同的風格,開辟了中國草書新境界。


《諸上座帖》局部


《諸上座帖》是黃庭堅草書的巅峰之作,曾在各代藏家的手中流轉,清末為張伯駒先生所得,後捐獻給國家。手卷紙本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縱33厘米,橫729.5厘米。此帖是黃庭堅為友人李任道所錄寫的五代金陵僧人文益的《語錄》,全文都是佛家禅語。



黃庭堅曾在坐船時悟出了蕩槳筆法,即像船工搖槳一樣,在律動的節奏中發揮筆毫彈性,形成一種順勢而為、收放自如的态勢。以《諸上座帖》為例,結字内緊外松,出筆遒勁有力,氣度縱橫開合,筆酣意暢,顯示出書者高超的運筆技藝。此外,黃庭堅還在帖中融入行書的書寫方式,一卷書法兼備二體,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自成一家。


作為中國傳統書法藝術的瑰寶,草書承載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中國書法藝術(草書)金銀紀念币,不僅可以引領我們感受書法家們的個性魅力,還能幫助我們了解草書的發展曆程,品味草書世界的奇絕之美。


分享到:
EXHIBITION DESIGN
首頁            關于我們            作品展示            新聞動态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