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服務熱線:010-65056211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良渚

發表時間:2023-07-21 15:42
2023-07-20 10:30 | 來源: 中國金币編輯部 | 作者: 王 辛


良渚文化因最初發現于浙江省餘杭縣良渚鎮而得名,是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發展和繼續,距今約5000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極其豐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制玉工藝的最高水平,展現出原始社會文明發展的曙光。


2020年,為紀念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一周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世界遺産(良渚古城遺址)金銀紀念币。這套紀念币以玉琮、神人獸面紋、玉三叉形器和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遺址剪影為切入點,向我們展現了良渚古國的風采。近期,中國人民銀行還将發行一套國家寶藏系列金銀紀念币,良渚文化将再次以神人獸面紋的形态出現。不同的是,這次币上展示的是新石器時代的另一種典型玉禮器——玉钺,這不僅說明了神人獸面紋這一紋飾的代表性,更說明了良渚文化玉禮制系統的豐富和完善。


玉钺與神人獸面紋


钺本是一種工具和兵器,由斧演變而來,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很多遺址中都有發現。


早期出土的钺大多以石為主,而且分布範圍較廣,如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等地均有發現。玉钺源于石钺,産生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發展到良渚文化時期,钺已完全喪失了作為生産工具或武器的功能,變成了一種高級的禮器,即權力的象征。在制作上,钺質地更加精美,形式更趨複雜,工藝更為先進。不但钺本身十分華美奇妙,而且與钺組合使用的各個部位也都要進行精心修飾。


這次即将發行的國家寶藏系列金銀紀念币,将呈現良渚文化神人獸面紋玉钺的形象。該玉钺整體呈“風”字形,通長17.9厘米,上寬14.4厘米,刃寬16.8厘米,厚僅0.8厘米,為青玉制成,有少量褐斑,玉材優良。兩側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對稱。在刃角上各雕刻圖像,且兩面對稱。上角為正面的淺浮雕神人獸面紋,下角為淺浮雕的鳥形象。近頂部中央有一小孔,其直徑僅為 0.5 厘米,小孔上方有捆紮的擦痕。出土時,玉钺位于死者的左側,在冠飾、钺身和端飾之間的泥土中,有朱砂和錯落相間的小玉珠百餘粒,推測應是原來木柄上鑲嵌的玉珠,木柄腐爛後散落下來。這件刻有神人獸面紋與鳥紋的玉钺制作精緻,有該類紋飾的玉钺目前僅此一件,是迄今所知良渚文化玉钺中最傑出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良渚文化經曆了神秘的突然消失,但神人獸面紋并未徹底淡出中國文化史。如果仔細觀察商代的青銅器,就會發現神人獸面紋在其上再次大量出現,有學者認為這與良渚文化在當時的廣泛傳播有一定的關系。玉琮也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展出的一件高達近半米的玉琮上,陰刻着大汶口文化的代表性徽号——日月紋,兩種區域文化的象征性因素融為一體,這是遠隔幾百公裡的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存在交流的一個例證,同時也證明了良渚文化在當時影響力之強大。而钺這種器型在夏、商、西周時期也得到了保留。商周先民掌握了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後,曾将青銅作為制钺的材質,從而使中國曆史上出現過一段青銅钺和玉钺共存的時期。


玉钺與良渚的文化形态



神人獸面紋在良渚文化中是普遍出現的,這反映了良渚先民共同的精神信仰,也說明了良渚古國應該是一個以神權為主導的國家。正因如此,很多學者也将神人獸面紋稱作良渚文化的“神徽”。而要了解良渚的文化形态,就要從那些與神人獸面紋一同面世的文物入手。



如前所述,玉钺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在目前已發掘的良渚文化反山墓葬、瑤山墓葬及福泉山墓葬中均有出土。與這些玉钺一同出土的還有大量的良渚時代玉器,比較典型的如良渚文化瑤山遺址,目前已發現的随葬玉器超過了600件,且其中一處墓葬的下方還發現了一處良渚早期的祭壇。在良渚文化中,廢棄的祭壇往往被用作貴族或王族的墓地,由此看來,良渚文化的統治者占有了較多的社會資源。良渚遺址中還有很多其他等級的墓地,比如浙江平湖的莊橋墳遺址中,既有少數随葬品豐富的大墓,也有不随葬玉禮器的普通墓葬,甚至還有無任何随葬品的小墓,墓地的規模和形制也有着巨大差異,這說明良渚社會已經顯示出一定的金字塔式社會結構特征。同時,随葬品的種類也顯示出了良渚社會存在明顯而懸殊的等級差異和職能差異。最高等級的貴族大墓中幾乎不見生産工具,說明他們很可能不需要參加生産勞動。而普通墓葬中則會出現不同種類的生産工具,這說明普通人不僅要參加生産勞動,而且他們的勞動分工也是不同的。


良渚與早期國家形态


國外學界曾長期認為中國文明始于商代甲骨文出現之時,距今隻有約3000年的發展史。良渚文化的發現,特别是良渚古城遺址的發掘,無可争辯地實證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


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權力和信仰的中心,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其城市建設分為宮殿區、内城和外城三層結構,與後世都城結構體系類似,被譽為“中華第一城”。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外圍發現了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攔洪大壩,在宮殿區的位置發現了總計上百噸的糧食儲備,在外城範圍内還發現了縱橫交錯的道路系統和擁有完備灌溉系統的大規模稻田。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在良渚遺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上發現了數量驚人的刻畫符号。這些證據都表明,距今5000年的良渚社會已經進入到了文明階段,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形态。



在距今大約4000年前,良渚古城因洪水泛濫而突然消亡,但以玉钺、玉璧、玉琮等為代表的玉禮器及尊玉、禮玉的傳統卻遠播到良渚之外的其他文化地區,并被廣泛地接納、吸收、沉澱。這枚刻有玉钺的紀念币對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有意義的,它不僅向我們講述着良渚文化的興衰曆史,更向我們說明着偉大中華民族的源遠流長與生生不息。


分享到:
EXHIBITION DESIGN
首頁            關于我們            作品展示            新聞動态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