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服務熱線:010-65056211

楷書的“入門指南”

發表時間:2023-06-19 13:47


《辭海》中,楷書的解釋為“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由于正和楷都有楷模、标準、榜樣之含義,楷書因此也被稱為“正楷”“正書”“真書”“今隸”等。


縱觀我國曆史,在楷書尚未形成之前,篆書和隸書也曾作為通行的規範字體,這就使得在某些年代久遠的古書記載中,楷書和隸書常常存在交疊使用之處。在楷、行、草、隸、篆這 5 種漢字書體中,按照定型年代的先後順序,最早是篆書,随後為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楷書的特點


與其他幾種規範書體相比較,會發現楷書有着顯著不同。與篆書的長扁圓轉相比,楷書結構更緊密,運筆更細膩豐富。與蠶頭雁尾、古樸莊重的隸書相比,楷書更趨簡化,橫平豎直。常言道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如果說行書類似行走,草書類似奔跑,那麼楷書則更像站立,具有靜态、立勢、端正的特點。


在結構方面,楷書欹中求正,對稱均衡。舉例來說,隸書的平衡多數是靠右邊伸展出的橫、捺的雁尾波折,将整個字擺放平正。而楷書則不然,由于楷書筆畫較簡,追求速度與便捷,橫畫往往左低右高,既符合我們的書寫狀态,又為書寫速度的提高創造了條件,正所謂“楷法欲如快馬入陣”。為求取字體整體的平衡對稱,有時楷書會采取加長或加重筆觸、提高或降低筆畫位置等手段,以使字體在整體上保持平衡。所以我們會看到,楷書長橫畫收筆處會自然向下頓筆,撇捺畫收筆會落在同一水平線上,等等。至于上緊下松、左緊右松、中間緊外圍松等原則,則是用以達成楷體對“黃金比例”的追求而派生出的不同手段。



在書寫要求方面,楷書橫平豎直,端莊典雅,平正而不呆,齊整而不拘,比起之前的篆書和隸書,多出了許多提按連貫動作。楷書以筆畫作為框架構建字體,形質(筆畫組成的空間結構)是靜态的,以筆法體現出楷書的個性與風神,使轉(用筆控制的時間順序)又是動态的。楷書的用筆可以歸納為永字八法,分别為點、橫、豎、撇、捺、鈎、挑和折,十分強調用筆的筆力、筆勢和筆意,講究長短結合、曲直并舉、剛柔相濟。


在美學原則方面,楷書講求互動與呼應。古人曾用“大九宮”來說明楷書的這一要求,即上、下、左、右之字都要與中間一字呼應,以達成嚴整飄揚、犀利飛動的效果。


由此,楷書便形成了以靜制動、強調法度規矩的特征,雖易于表現功力,但難以抒發性情和建立個人風格。


楷書的由來


楷書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漢末。在楷書産生前,漢代通行的三大字體為大篆、小篆和隸書。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是漢字的一場革命,史稱“隸變”。正如蔣善國先生在《漢字學》中所述,隸變的特點有二 :一、變不規則的曲線和勻圓的線條為平直方正的筆畫 ;二、改變偏旁的形體。隸變的意義在于使漢字逐漸脫離象形特點,趨于符号化。篆書圓轉的筆畫改為方折,絞轉筆法也逐漸發展。所以,隸書被看作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1973年于湖南長沙馬王堆3号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兩者的書體雖同為古隸,但許多字的筆畫已經有了楷書的意味。可見,東漢之際,文字形體中已出現了楷書元素。不過,僅從形體上來看,成熟的漢隸已與楷書十分相似。直到漢末、魏晉時期,楷書才在隸書的基礎上,又融合了草書、行書的特點,最終定型。


隸書向楷書的這一過渡,是我國書體曆史上的第二次大變遷,即“楷變”,可理解為在隸書字形基礎上所進行的平直化、方塊化和簡化。具體表現在于 :第一,楷書的筆畫形态增多,如出現了豎鈎、提畫等,方便了書寫過程中左右部件間的過渡,也在視覺上增加了點畫間的呼應關系;第二,筆程縮短,如楷書“人”字的捺畫明顯短于漢隸“人”字的捺畫,字形構造更加輕盈緊密 ;第三,筆形數量減少,字體部件形态稍變 ;第四,最明顯的變化則發生在字體的外部輪廓上,當初的“隸變”使字體從偏圓變為扁方後,“楷變”則進一步使得扁方的字體更加正方。


總體來看,書體演變遵循了去繁從簡和提升書寫速度兩大基本規律。“楷變”的曆史意義重大,使得漢字字體的 8 個基本筆畫形成,方筆、圓筆的技法形成。書寫筆法也在隸書“平動”“絞轉”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提按”,而這 3 種筆法最終共同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筆法概念。毛筆的使用也對楷書“提按”技法的形成起到了推動作用,并影響了楷書的形态構成。


楷書的發展過程


漢末雛形初具的楷體,在魏晉時期成熟,在唐代推陳出新,達到鼎盛,在宋、元、明又經曆了曲折與衰變,直到清代碑學興起,楷體才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魏晉南北朝時期,楷體逐漸走向成熟,到晉代完成了最終的定型。在這一時期,楷書處于隸楷錯變、無體不有的初創時期,故而面目混沌、多變、有趣。魏晉時代的楷書主要存在于刻石與墨迹這兩種載體上。就刻石來說,有碑刻、墓志、摩崖、造像等。就墨迹來說,則主要以寫經為主。



唐代是楷書最鼎盛的時期,唐代的作品基本代表了楷書發展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代錢泳在《書學》中寫道:“碑版之書必學唐人。”後人總結其原因,曰“唐人尚法”,即唐人重視法度、結構,崇尚規矩、工整的楷書自然備受重視,得以迅速發展。唐人楷書用筆或圓或方,或肥或瘦,但就結構而言,大緻可分為斜畫緊結和平畫寬結兩種,風格端莊勻稱,協調多變。不僅如此,唐代還在前代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楷書的筆法、章法、結字等規律,對書法藝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與深入的探讨。另外,唐代科舉制确立後,“書”成為考核标準之一,進一步鞏固了書法在文人士子生活中的地位。


楷書在唐末時,風格已經發展得過于規整。于是,宋人一改唐風,從尚法轉變為尚意,從追求法度結構變為追求意味神韻。然而,宋代的楷書并未有顯著的進展,元代也僅有少量書法家名世,而明代帖學逐漸發展為台閣體,藝術上鮮有突破。可以說,宋、元、明時期的楷書發展滞緩,可歸為守成階段。


到了清代,楷書藝術突破前朝桎梏,形成了楷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明代的台閣體至此發展成了館閣體,以“烏、方、光”為基本特征。館閣體主要指用楷書書寫的官方文案,反對變化,要求字體筆畫粗細均勻。同一文件中出現同一個字,要寫得一模一樣,因此它更像一種寫字規範,而非書法藝術。随着清人複古、集大成的文化傾向,碑學應運而生,六朝碑版再度受到推崇。清代碑學不僅發展出完備的理論支撐,清代的書法家也為楷書藝術增添了遒勁雄健、高古疏朗的獨特風貌。


楷書的書法地位


楷書自誕生之日起,就在我國書法藝術中占據了顯著地位。



就審美性來講,楷書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向來被看作研習其他書體的基礎。許多名家都論述過楷書的法度在書法藝術中的重要性。宋代的蘇轼在《論書》中寫道 :“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辄放言,無是道也。”清代著名書法家梁巘也在《學書論》中說:“學書宜少年時将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學習楷書,需要學習點畫及用墨的厚度、深度、形質,學習用筆的方圓、中側、節奏、筆勢,以及駕馭毛筆和運腕的方式,而這些是學習任何書體都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能。


就實用性來講,楷書遠勝于其他書體。自從楷書取代篆書、隸書,成為通行的規範體之後,就始終享有高度的社會需求。縱觀篆書、隸書等書體,隻保留了審美用途,而草書則向來以美學目的為主,幾乎沒有承擔過諸如作為官方文書字體等的實用功能。因此,在各個時代,研習楷書的人數都遠遠超過研習其他書體的人數。學習草書、行書的人不到學習書法總體人數的十分之一二,與楷書的壓倒性優勢形成鮮明對比。


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印刷和電腦打字代替了手寫字體,草書、隸書等古老的文字書寫形式逐漸淡出日常生活,唯有楷書愈發繁榮。在雕版印刷術時期,用來刻制雕版的字體就是楷體。如今,電腦系統中的宋體字便是來源于宋朝官方印刷體的襯線楷書。仿宋體是介于楷體與宋體之間的字體,而黑體字則是從無襯線楷書演變而來的。毫無疑問,楷書已經成為當代生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字體,兼顧實用性和審美性,可謂是“普天之下,莫非楷書”。


分享到:
EXHIBITION DESIGN
首頁            關于我們            作品展示            新聞動态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