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服務熱線:010-65056211

瑞獸麒麟

發表時間:2023-09-12 14:13

作為四靈之首,瑞獸麒麟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與麒麟相關的吉祥文化也有着源遠流長的曆史。從古至今,麒麟的外觀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最終成為我們現在熟悉的威武瑞獸。麒麟是吉祥、仁和的象征,有君子之德,能納福鎮邪,因而受到推崇和喜愛。



麒麟是一種集合了多種動物特征的混形型瑞獸,大家今天熟悉的麒麟形象實際上是經過了幾千年發展演變的結果。關于麒麟的原型,學者們說法不一,有麒麟出于鹿、獐、牛等不同的說法。古代典籍《山海經·海内西經》中有一種守衛百神之所昆侖山的神獸,叫開明神獸,這種神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昆侖上”。有學者認為,“開明”原為“啟明”,以“開”代“啟”是為了避漢景帝的名諱,“啟明”和“麒麟”古音相同,因此,這種長得像虎而有九頭的神獸很可能就是麒麟的原型。



先秦文獻對麒麟形貌的記載較少,漢代以後逐漸增多。《爾雅·釋獸》記載:“麟:麕身,牛尾,一角。”西漢劉向的《說苑·辨物》中對麒麟的描述是:“麇身,牛尾,圓頂,一角。”《史記·封禅書》記載,漢武帝祭祀時“獲一角獸,若麃然”,這隻神獸也是麒麟。麕、麇、麃都是指獐子,形狀像鹿而體形較小。西漢時期麒麟的主要特征就是麇身、牛尾,還有一隻角。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區分了麒麟的性别,麒為雄性,而麟為雌性。“麟,大牝鹿也”,麟就是指成年雌鹿,又雲:“麒,仁獸也,麇身牛尾,一角。”


西晉時期的文獻對麒麟的足蹄特征進行了記錄。陸玑的《草木疏》中說麟的形象是“麕身,牛尾,馬足,黃色,圓蹄,一角,角端有肉”。除了“馬足”,《史記索隐》引晉張揖語,提到麒麟有“狼蹄”。東晉時,麒麟的頭部也有了具象。幹寶在《搜神記》中記錄麟的外貌是“如麕,羊頭,頭上有角,其末有肉”。而在《初學記》所引南朝宋何法盛《晉中興征祥記》的記載中,麒麟之首變成了狼頭。


到唐宋時期,麒麟的形象又發生了變化,《漢書·武帝紀》注引唐顔師古語中記載的麟是“麋身”。範鎮在《東齋記事》中曰:“嘉祐中,交趾貢麒麟二,予嘗于殿庭中與觀,狀如水牛,身披肉甲,鼻端一角,食生刍果瓜。”在這裡,麒麟的身體不再是鹿的形态,而是形似牛,并且有肉甲。除了文字記載外,宋代文獻中還出現了麒麟的圖案。李誡的《營造法式》中就繪有兩種麒麟紋樣,麒麟的頭部像龍,頂上生角,體形像獅虎,馬蹄,獅尾,身披鱗甲。


元代的麒麟也有一些變化。在《元史》的記錄中,麒麟的蹄變成了爪。明代夏元吉的《麒麟賦》對麒麟的形貌進行了非常詳細的描述:“豐骨神異,靈毛瑩潔,霞明龍首,去擁鳳臆。星眸眩兮昆耀,龜文燦兮煜熠。牛尾拂兮生風,麇身動兮散雪,蹴馬啼兮香塵接腕,聳肉角兮玉山貫額。”由此可見,明代的麒麟已經是龍首、鳳臆(即鳳的胸脯)、麇身、牛尾、馬蹄、龜紋,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麒麟形象非常接近了。


明代還有一種外國進貢的“麒麟”。《明史·外國列傳》中記載了當時外國進貢的麒麟形象:“麒麟前足高九尺,後六尺,頸長丈六尺,有二短角,牛尾,鹿身。”這裡說的麒麟很可能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長頸鹿。明清時期的史書、方志中都有關于牛生麟的記錄,因為麟是龍、牛所生,所以會身披龍鱗。《清史稿·災異志》五中記載:“(康熙)二十八年九月,餘姚北鄉民家牛産麟,狼項、馬足、麕身,遍體鱗甲,金紫相錯。”


當代的《漢語大詞典》對麒麟的釋義是“形狀像鹿,頭上有角,全身有鱗甲,尾像牛尾”,這是現在對麒麟之樣貌最為常見的描述。


麒麟之所以受到我國人民的尊奉和喜愛,主要是因為在人們的觀念中,麒麟具有多種美好的品格特征。首先,麒麟是百獸之長。《大戴禮記·易本命》曰:“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一》曰:“羽嘉生飛龍,飛龍生鳳,鳳生鸾,鸾生庶鳥。應龍生建鳥,建鳥生麒麟,麒麟生庶獸。此蓋鳥獸之始也。”古人不僅将麒麟視為百獸之長,而且認為其為百獸之祖。


其次,麒麟還有規避危險、辨認明君的靈性。《毛詩注釋》言麒麟“不入陷阱,不罹羅網”。麒麟還能占驗人間的治亂興衰,《呂氏春秋·有始覽》曰“刳獸食胎,則麒麟不來”,就是說當統治者暴虐無道時,麒麟就不會出現。因為這種能力,麒麟也被視為四海升平的祥瑞之兆。《藝文類聚》引孫氏《瑞應圖》雲:“(麟)一角獸,天下太平則至。”一直到現在,“麟趾呈祥”依然是一句廣為流傳的吉語。


麒麟還是仁善、德行的代表。《春秋公羊傳》曰:“麟者,仁獸也。”何休注:“狀如麇,一角而戴肉,設武備而不為害,所以為仁。”《毛詩正義》進一步解釋:“有角示有武,有肉示不用。有武而不用,是其德也。”麒麟有角,勇猛善戰,但角上覆肉,說明它不想抵觸外物,并不好戰。《毛詩正義》雲:“(麟)不履生蟲,不踐生草。”麒麟甚至連草木都不願意踩踏,有慈悲之心。明謝肇淛總結:“麟之長百獸也以仁,獅子之服百獸也以威,鳳之率羽族也以德。”麒麟是以仁愛率服百獸的,這也與儒家對聖王之道的期待相吻合。


在傳統文化中,麒麟還被與高尚的道德品質聯系在一起。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對麒麟有如下評價:“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踐,位平然後處。不群居,不旅行,紛兮其有質文也,幽閑則循循如也,動則有容儀。”



心懷仁義、行止有矩的麒麟俨然是獸中君子,常被視為聖賢、人才的瑞應之物。《拾遺記·周靈王》中記錄了一個故事:孔子誕生之夜,“有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而來,以沐浴徵在。天帝下奏鈞天之樂,列以顔氏之房。空中有聲,言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笙镛之音,異于俗世也。又有五老列于徵在之庭,則五星之精也。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于阙裡人家,文雲:‘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龍繞室,五星降庭,徵在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


或許是因為這個傳說,民間常将麒麟視為送子的神獸,将平安得子稱為喜獲麟兒。人們還會通過崇拜麒麟的儀式來祝禱早日生子、孩兒穎秀。此外,人們認為麒麟有驅邪的法力,會在建築物前、屋内擺放麒麟雕刻,還會佩戴麒麟形護身符。納西族、畲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都有崇拜麒麟的習俗。


麒麟強大、智慧、仁德,昭示着太平盛世和福祺祥瑞,也寄寓着人們對兒孫興旺、家庭美滿的美好期待。


分享到:
EXHIBITION DESIGN
首頁            關于我們            作品展示            新聞動态            聯系我們